盛装打扮。
撇开这句话听起来纯属无稽之谈,我们一眼就能看出它指的是“九”,而这个数字出现的频率太高,让人难以相信:比如“the whole nine codes”,“dressed up to the nines”,“nine days’ wonder”, “ to look nine way ”等等。“九”似乎是“许多”的模糊同义词,在这方面它与“七”有共同之处。除此之外,寻找谚语的起源在许多方面与词源学学生所熟悉的过程类似。首先,一个重要的问题出现了:是本族语还是借来的?在法国(至少在布列塔尼),人们曾一度相信il faut neuf tailleurs pour faire un homme(与英语短语逐字对应),而德国人则教导(或教导过)裁缝是如此微不足道的生物,其中九十九个裁缝只有一磅重,而更轻的体重对他们也只有好处(“Neun und neunzig Schneider gehen auf ein Pfund, / Wiegen sie noch weniger, so sind sie gesund”)。在德国其他地方,据说十二个纽扣制造商(Knöpfmacher)或十二个裁缝造就了一个人。我们正在处理一个移民短语,它可能反映了流动裁缝的贫困(另请参阅我的帖子“称赞猫卖马”:它提到了鞭打 猫这个成语,与裁缝挨家挨户流浪并因此为生计而挣扎有关)。其次,对这个英语短语最流行的解释,也就是塞耶斯获得其头衔的那个解释,变得相当可疑——除非我们假设这个习语起源于英国,在国内成为民间词源学的牺牲品,并以后来的形式传播到欧洲大陆。
这种最流行的解释源于“丧钟为谁而鸣?”这一主题,并可归结为以下情况。在英国的某些地方,男人死后钟声为九次,女人死后钟声为六次,孩子死后钟声为三次。因此,九次鸣响就好像一个人死了一样。其余的则取决于天马行空的想象力。据称,丧钟结束时所鸣或数的钟声被称为 tellers,因为人们把tolled误认为told。而tellers又因在丧钟结束或“尾声”敲响而被“讹传”为裁缝。这就是裁缝成为男人第九部分的原因。令人惊讶的是,甚至一些本应更了解情况的人也重复了这个词源。
自从威廉·希克斯(William Hickes)的《语法滑稽剧》(Grammatical Drollery ,1682)中出现了“九个 裁缝造就一个人”这句话后,到十七世纪最后二十五年,这句短语已经足够流行,甚至被用在诗歌中。当时,许多英语习语浮出水面,俚语和俗语充斥着小册子、宣传册,甚至一些更权威的文献。《语法滑稽剧》中的诗句如下:
“有句老话流传至今,
许多人也都如此大胆,他们说,
为了败坏裁缝行业的名声,
九个裁缝会把 一个人培养成一个男人
。 ” 但为了维护他们的名声,我来给你解释一下:
一个布商一旦陷入贫困,
九个裁缝就会凑齐他们的钱袋,
帮他重新振作,成为一个真正的男人。
九个裁缝救乞丐的故事有多个版本。其中一个版本据称发生在1742年。由于希克斯的书年代久远,这个日期不能当真,但整个英国的故事情节大同小异。人们会记得,希克斯提到过一个“陷入贫困”的布商。另一个传说是,一个孤儿男孩在伦敦一家雇佣了九名技艺精湛的裁缝店乞讨。店里的技师可怜这个年轻人,捐了九先令救济他。他用这笔钱买了水果,零售赚取利润,日子一天天过去,他成了一个富人。他买了一辆马车,在车身上画了一句格言:“九个裁缝把我变成了一个男人”,这句话让人想起了“一锤定音七个”。
黑布丁:一种危险的武器。